Pitch Engine

  • Written by Reporters
  • 建造即創造,創造見藝術
  • 與本地藝術家一起探索可持續綠色生活 

香港,中國 - Media OutReach - 2020年9月21日 - 建造業零碳天地(零碳天地)邀請多位本地藝術家,透過雕塑、裝置、繪畫、攝影及工作坊等多姿多彩的表達形式,一起探索和展現建造與藝術的聯繫和創造力。由即日起於九龍灣建造業零碳天地舉行「建造的藝術」展覽特別加設免費網上虛擬展覽導賞,利用360度全景相機攝影,讓大家仿如置身現場,體驗建造的創造力,把藝術與綠色生活帶回家

建造即創造,創造見藝術

建造展現人類文明的變遷和創造力,推動可持續發展。人類從過去以一木一石建造房屋和城市,到今天以創新科技和可持續發展的生活原則來建造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家園。建造業零碳天地以「建造的藝術」藝術展覧和活動展示建造與綠色生活的關聯,突出建造的力量猶如藝術想像力和創造力均撼動人心。

建造業零碳天地主席莊堅烈先生在啟動展覽時表示:「氣候變化是人類面對最大的挑戰之一。建造業零碳天地是一個嶄新及富啟發性的項目,成為業界交流低碳建築設計及專業技術的重要平台,我們更透過不同類型的推廣活動提升大眾對低碳生活的認識。最近園區完成了翻新工程,引入多項綠色創新科技,透過與藝術的結合,期望可為市民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

 

莊主席續說:「『建造』不但是一種行業,更展現了人類的創造力和與時並進的精神。建造業零碳天地舉辦『建造的藝術』,藉藝術突出建造的創造力,展示如何以創新科技構建綠色家園,讓大眾細味低碳建築背後的設計理念和為人們美好生活帶來願景。」

 

疫境下建造與藝術未有停步。「建造的藝術」展覽同時於網站www.zcpart.org 免費展出,透過虛擬展覽,大家能近距離360度觀賞展品。除展覽外,導賞影片將於9月25日推出,屆時策展人將帶領公眾走進藝術的世界,讓大家了解園區、藝術展品及藝術家背後的故事,探索建造與藝術的關聯。

 

「建造的藝術」展覽設有四大主題:

 

藝術與建造的聯乘體驗

城巿的高樓和公園需要建築師精心設計,美好的家園則需要每個人參與才能建成。藝術家林東鵬的裝置藝術《島嶼上發生的事》用圖像、玩具和積木拼合出他心中的美好城市,裏面有山有人有高樓。他邀請觀眾現場打破框框,大膽改動藝術裝置裏的積木和玩具,一起和他「共建」這個美好城巿,從單向走往互動,這正好體現城市建設的綠色文明和創新科技背後,需要「共建」和「共融」的精神。

 

融合東方與自然之韻

可持續發展和綠色生活彷彿是現代理念,其實東方人自古已有自然與人共生的綠色思維。香港資深雕塑家李展輝參考水、風等大自然元素,創造出可供大眾閒坐和觀賞的戶外雕塑長長櫈《都市水景》藝術家劉學成結合了小型盆景與中國坐榻的藝術元素,創造出可供多人閒坐聚談的裝置藝術《坐臥天地間 - 香港》。兩人都以藝術家的匠心,實踐中國文化裏「天地萬物與我共生」的綠色思維,突出綠色生活的傳統和可能性。

 

關注環境議題

今年北極圈溫度創新高,最高上升至二十多度,各地碳排放量依然上升,全球暖化和溫室效應仍是人類建造美好家園時需要急切處理的課題,藝術家亦以創作表達對環保議題的關切。攝影師劉智聰多年來持續拍攝鄉郊風景,作品《山水文明》相中由樹林和村屋構成的美麗畫面,突出了人類文明的擴張大自然力量之間的張力。畫家袁進𡛕花了半年多的時間,走遍香港各大水塘附近的遠足路線。她的繪畫系列《植林》以一樹一島的繪畫構圖來突出馬尾松隨著城巿發展、植林計劃和自然蟲禍導致的盛和衰,猶如以樹木的第一身觀點述說樹林和城巿的平行發展。北極熊是全球暖化的受害者。雕塑家莫一新經常想像出北極熊的不同造型,作品熊出沒注意,希望大家bear in mind­,以「玩食字」的幽默風格提醒人們當前全球暖化的嚴重性,戲謔之中讓人深思。莫的另一作品《咫尺.邊極》近似中國盆景文化中的「造境」,把詩意世界濃縮於方寸之間,玩景者可以用鳥瞰之勢把玩一樹一物,擺脫身體物理限制,因而更能掌握山水樹石配置間的整體布局,近看又可想像把自己微縮,享受庭園信步的樂趣。

 

實踐綠色生活

每個人都是生活的建造者,藝術家在他們的生活和創作裏亦實踐著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藝術家黃振欽從建築地盤收集不同的石頭和水泥廢料,把它們提升再造 (upcycle)成代表文明建築的符號,構建一個關於城巿景觀的混合媒體雕塑《現代風景》藝術組合MUDWORK透過作品樹鳴》,以綠色創作實踐綠色生活,用剩餘木料DIY,做成能模仿鳥鳴的小樂器。田邊藝術研究所(半農夫半藝術家的黎慧儀和跨媒介創作人李美麒)邀請大眾參加行走竹墨----自然是藝術創意工作坊在家居這個熟悉的場景和素材,發掘創造力和新鮮感,認識自我。呼吸練習引向內觀,以菜葉壓成的墨水轉化詩意字句,由自身聯繫自然。

 

圖片下載:https://bit.ly/3mwzAFM

 

建造的藝術」展覽   活動日程

展期                            2020年9月18日(星期五)至2020年10月17日( 星期六)

現場展覽地址            九龍灣常悅道8號   建造業零碳天地

現場展覽時間            09:00 -- 20:00(室內); 07:00 -- 20:00(戶外)

網上虛擬展覽            www.zcpart.org

導賞影片                    2020年9月25日(星期六)開始

行走竹墨----自然是藝術創意工作坊影片

2020年9月26日(星期六)開始

 

附件:

零碳天地「建造的藝術」展覽 展品及工作坊介紹

 

林東鵬:《島嶼上發生的事》

塑膠彩、炭筆、鉛筆、比例模型及木製玩具

將繪畫結合立體模型,不同元素、媒介及物料都在畫面上得到和諧的結合,以輕鬆而富趣味性的形式邀請觀眾參與創作過程。觀眾可以用砌積木方式,任意在這個場景上建造自己的理想城市,延伸這島嶼的故事。

 

李展輝:《都市水景》

不鏽鋼、鐵

以立體剪紙為概念,製造一隅風景,把自然中的清靜、閒逸景象移至繁囂鬧市中。捕捉水面流動時變幻的形態,把水中紋理一個個剪影下來,在空間漫延盪漾,形成一道富玩味而又可親近的水中風景。

 

劉學成:《坐臥天地間 - 香港》

木、日常物

一個可坐可躺的裝置作品,利用一些現成物料和在街上撿拾的棄置物進行創作,把花園的元素佈置在此空間裏,有花有草,有山有水,邀請參觀者們一同來坐坐,談談天,藉此帶出生活享受不一定建立在物質之上。

 

劉智聰:《山水文明》

攝影

季節的變化為作品帶來不確定的面貌,印證生命的存在,與時間的流逝。在人類曾經踏足過的土地,發展出隱約的文明符號,雖然是回復不了原始的模樣,卻意外地變成一種新的地景雕塑。

 

袁進𡛕:《植林》

素描裝置

翻閱政府的百年植林歷史年鑑,藝術家遊走各大水塘,嘗試尋找這些每年曾以數十萬株被種植,遍布香港大小水塘和郊野,至今仍存留的馬尾松,也發現漫山綠林原來是無數代的種植者的努力而成。

莫一新:《熊出沒注意》

上色玻璃纖維

北極熊靜靜地躺在城市中心的開放空間上,看似時空錯配,然而,香港雖然與北極相隔萬里,但作為地球村的一份子,我們怎能對全球暖化問題視若無睹!作品呈現都市建設與自然保育必須取得平衡的願景。

 

莫一新:《咫尺*邊極》

不鏽鋼及金箔

作品近似中國盤景文化中的「造境」,把詩意世界濃縮於方寸之間,而玩景者可以用高踞之勢鳥瞰,把玩一樹一物,擺脫身體物理限制,因而更能掌握山水樹石配置間的整體布局,近看又可想像把自己微縮,享受信步園林的樂趣。

 

黃振欽:《現代風景》

混合媒體

從建築地盤收集不同石頭和水泥廢料,把它們upcycle提升再造成代表文明建築的符號,用來構建一個關於城巿景觀的雕塑。

「它們再次成為說故事者

細說著被遺忘的記憶⋯⋯」

 

MUDWORK :《樹鳴》

裝置

樹或記得曾停留的鳥兒鳴叫,鳥兒或記得那棵曾豎立的樹,可牠不能再站在樹幹上叫嚷,樹也再聽不到鳥聲。作品透過藝術家於本地木材上加工,令木材化身成鳥鳴樂器,重新釋放出大自然聲音。

 

田邊藝術研究所:《行走竹墨:自然是藝術創意工作坊》

工作坊

在家居這個熟悉的場景和素材,發掘創造力和新鮮感,認識自我。呼吸練習引向內觀,以運用菜葉壓成的墨水轉化詩意字句,由自身聯繫自然。

關於建造業議會

建造業議會根據《建造業議會條例》(香港法例第 587 章)於 2007 年成立,由一位主席及 24 名成員 組成,成員來自代表業內各界別的人士,包括僱主、專業人士、學者、承建商、工人、獨立人士和政府官員。議會的主要職能是就長遠的策略性事宜與業界達成共識、向政府反映建造業的需要及期許,提供專業培訓及註冊服務,並作為政府與建造業界之間的主要溝通渠道。

關於建造業零碳天地

2012年6月落成的建造業零碳天地(CIC-ZCP)是香港第一座零碳建築,位於九龍灣常悅道8號,為建造業議會(CIC)與政府的合作項目,既是先進生態建築設計的展示中心及教育中心,亦是提供零碳或低碳建築科技的資訊中心,促進香港低碳生活及智慧城市的發展。

官方網站 http://zcp.cic.hk/chi/home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CIC.ZCPHK/

LinkedIn https://www.linkedin.com/company/construction-industry-council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cic.ZCPhk/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sK1xjqkm-xHCZTe1E3B26Q

Source http://www.media-outreach.com/release.php/View/48056#Contact